空氣污染指標的定義
空氣污染指標為依據監測資料將當日空氣中懸浮微粒(PM10)(粒徑10微米以下之細微粒)、二氧化硫(SO2)、二氧化氮(NO2)、一氧化碳(CO)及臭氧(O3)濃度等數值,以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程度,分別換算出不同污染物之副指標值,再以當日各副指標之最大值為該測站當日之空氣污染指標值(PSI)。
污染物濃度與污染副指標值對照表
污染物 | PM10 | SO2 | CO | O3 | NO2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統計方式 | 24小時 平均值 |
24小時 平均值 |
24小時內 最大8小時平均值 |
24小時內 最大小時值 |
24小時內 最大小時值 |
單位 | μg/m3 | ppb | ppm | ppb | ppb |
PSI值 | |||||
50 | 50 | 30 | 4.5 | 60 | - |
100 | 150 | 140 | 9 | 120 | - |
200 | 350 | 300 | 15 | 200 | 600 |
300 | 420 | 600 | 30 | 400 | 1200 |
400 | 500 | 800 | 40 | 500 | 1600 |
500 | 600 | 1000 | 50 | 600 | 2000 |
PSI值與健康影響
空氣污染指標 (PSI) | 0~50 | 51~100 | 101~199 | 200~299 | >=300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對健康的影響 |
良好 |
普通 |
不良 |
非常不良 |
有害 |
Good |
Moderate |
Unhealthful |
Very Unhealthful |
Hazardous |
|
狀態色塊 | |||||
人體健康影響 | 對一般民眾身體健康無影響。 | 對敏感族群健康無立即影響。 | 對敏感族群會有輕微症狀惡化的現象,如臭氧濃度在此範圍,眼鼻會略有刺激感。 | 對敏感族群會有明顯惡化的現象,降低其運動能力;一般大眾則視身體狀況,可能產生各種不同的症狀。 | 對敏感族群除了 不適症狀顯著惡化並造成某些疾病提早開始;減低正常人的運動能力。 |
懸浮微粒( PM10 )
係指粒徑在10微米以下之粒子,又稱浮游塵。主要來源包括道路揚塵、車輛排放廢氣、露天燃燒、營建施工及農地耕作等,或由原生性空氣污染物轉化成之二次污染物,由於粒徑小於10微米以下,能深入人體肺部深處,如該粒子附著其他污染物,則將加深對呼吸系統之危害。
二氧化硫( SO2 )
除自然界產生外,一般為燃料中硫份燃燒與空氣中之氧結合者,為一具刺激臭味之無色氣體,易溶於水,與水反應為亞硫酸;於空氣中可氧化成硫酸鹽,為引起酸雨的主要物質。
氮氧化物( NOx )
氮氧化物主要包括一氧化氮(NO)及二氧化氮(NO2),其生成原因係來自燃燒過程中,空氣中氮或燃料中氮化物氧化而成,一氧化氮為無色無味氣體,稍溶於水,燃燒過程生成之氮氧化物以一氧化氮為主要成份,光化學反應中可反應成二氧化氮。
二氧化氮為具刺激味道之赤褐色氣體,易溶於水,與水反應為亞硝酸及硝酸;參與光化學反應,吸收陽光後分解成一氧化氮及氧,在空氣中可氧化成硝酸鹽,亦是造成雨水酸化原因之一。
一氧化碳( CO )
除森林火災、甲烷氧化及生物活動等自然現象產生外,主要來自石化等燃料之不完全燃燒產生,無色無味,比空氣輕,由於一氧化碳對血紅素的親和力比氧氣大得多,因此,可能造成人體及動物血液和組織中氧氣過低,而產生中毒現象。
臭氧( O3 )
係一種由氮氧化物、反應性碳氫化合物及日光照射後產生之二次汙染物。具強氧化力,對呼吸系統具刺激性,能引起咳嗽、氣喘、頭痛、疲倦及肺部之傷害,特別是對小孩、老人、病人或戶外運動者有較大影響,同時對於植物,包括農作物有不良影響,對於人造材料,諸如橡膠(輪胎等)及油漆等,均能造成危害。
以上數據來源至行政院環保署 http://taqm.epa.gov.tw/taqm/zh-tw/b0201.aspx